在全球化的趋势下,各国正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开放国际支付系统,并且热切追求在数字货币规范制定上的领导地位。这种积极性对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的研发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。现在,这一发展趋势究竟怎样?又面临了哪些困难?我们来一一分析这些问题。
私人数字货币成催化剂
2008年,中本聪提出了比特币这一创新理念。此后,私人数字货币的崛起势头迅猛。其底层技术持续发展,宛如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与合作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途径。这一现象让各国央行意识到了新型支付手段的潜力,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有力保障,同时也标志着全球数字货币竞赛的正式开始。
各国积极投身研发
我国先行一步,2014年,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团队。到了2019年年底,该行启动了试点计划。之后,试点区域不断扩大,钱包的发行量也在持续增长。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(CBDC)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开发中,我国一直保持着全球的领先水平。巴西紧随其后,于2020年8月组建了研究团队。到了2021年5月,他们已经确定了研究目标,并打算在2022年启动试点项目。同年9月,土耳其建立了一个研究合作平台,并且对该平台的初步构想进行了测试。
项目推动跨境探索
南非央行与私人企业携手推进Khokha项目,采用分布式账本和区块链技术,目标在于加快金融机构的结算效率。加拿大央行在Jasper-Ubin项目中发现了DLT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巨大潜力,并计划与多国建立合作关系。该项目源自香港与泰国的携手,致力于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,并探索创新性的跨境数字货币支付途径。众多类似的项目为跨境支付领域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机遇。
监管态度相互影响
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领域,一国的监管态度并非孤立。无论是跨境交易的合作,还是面向消费者的封闭零售环境,都难以避免受到其他央行行为的影响,或反之亦然。各国在国际合作中需寻求平衡,建立既适应本国国情又能融入国际标准的监管体系,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。
公私合作的策略考量
私人部门擅长促进创新和丰富产品种类,而公共部门主要负责保障稳定和提升效率,这样的策略可能对CBDC的发展极为关键。私人部门的主动性和公共部门的支撑力量相结合,有望为CBDC的发展奠定更稳固的基础。然而,这里确实存在一些难题。央行在合作时可能会遇到目标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,这会带来额外的开销。而且,参与合作的央行数量越多,所需承担的成本也就越高。
我国的机遇与策略
我国的数字人民币监管机制能为其他国家的零售数字货币提供参考,起到示范作用。首先,它积极与当地监管机制相结合,扩大了海外应用领域和市场份额。其次,在“多国央行数字货币合作平台”项目中,与合作伙伴一同研究监管科技,推动试点工作,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。
你觉得我国在全球数字货币竞赛中有什么显著优势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。记得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!